从20万元到5万元,人工耳蜗集采结果陆续执行
3月起,全国各地相继执行人工耳蜗集采中选结果。从降价幅度来看,人工耳蜗类耗材单套价格从平均20余万元降低至5万元左右。
据了解,人工耳蜗是解决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最有效手段,能够有效帮助患者重获清晰听力,对于先天神经性耳聋幼儿而言,植入人工耳蜗更是解决因聋致哑问题主要措施。
但一直以来,人工耳蜗动辄几十万元的价格让患者望而却步。2024年12月19日,国家组织人工耳蜗类及外周血管支架类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申报信息公开大会在天津召开,人工耳蜗类耗材单套(含植入体、言语处理器)价格从20余万元左右降至5万元左右,支持3.0T核磁检查的人工耳蜗降至5.5万元左右,普通人工耳蜗降至4万元左右。
从中选结果上来看,参与集采的3家外资企业和2家内资企业全部中选。本次集采人工耳蜗类耗材需求量共1.1万套。
3月1日起,天津率先执行国家组织人工耳蜗类医用耗材集采中选结果。目前,北京、山东、浙江等多省市也已开始执行。其中,北京已将人工耳蜗集采中选产品纳入医保支付范围,进一步减轻患者医疗负担。
按照北京市医保局明确的人工耳蜗医保支付标准,城镇职工参保人员按“1000元以上医用材料”医保支付标准执行,即个人先行负担20%,其余80%费用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城乡居民参保人员按“人工器官最高限额标准3.24万元/套”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实际费用低于上述标准的,按实际费用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北京市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使用非中选人工耳蜗,不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此外,北京医保局还要求,要加强中选产品采购和使用管理。医疗机构应按照承担约定任务中选产品必须进院制度确保中选产品按要求及时进院,建立对协议采购量完成进度和中选产品采购数量占比等情况日常监测和自查自纠机制,确保每年监测完成年度协议采购量。
按协议约定完成协议采购量后,仍应优先使用中选产品,全面落实好集采相关政策要求和配套措施。超出协议采购量的部分,中选企业仍需按中选价格进行供应,直至采购周期届满。此外,中选企业需保障稳定供应。
中选企业、配送企业要按医疗机构需求及时配送中选产品、提供手术专用工具和伴随服务,保障临床使用。全市各区医保部门加强日常监测,督导医疗机构完成协议采购量,并将执行情况纳入医保总额预算考核体系,确保政策平稳实施。